香港,2018 年 7 月 5 日 — 立木畫廊隆重呈獻群展「Gridology」,參展藝術家包括吉爾伯特與喬治、劉韡、安吉爾.奧特羅及羅賓.羅德。這次展出的作品橫跨 2009 年至2015 年,媒材包括繪畫、攝影和混合媒介雕塑。這些藝術家都為極簡的網格賦予了當代語境。網格作為一種繪畫輔助工具,其本源可以追溯到早期藝術史以矩形作為標準圖畫平面時,就像從窗戶向外眺望一樣。網格在戰後到後現代藝術中一直佔有一席之地,且歷經了數十年的概念演變。展覽中的四位藝術家將呈獻他們各自基於社會互動和自我探索,對網格獨特的理解。畫廊將於 7 月 12日(星期四)下午 6 至 8 點舉行開幕酒會。
吉爾伯特與喬治(生於 1943 年與 1942 年;現於倫敦工作與生活)相識於兩人所就讀的中央聖馬丁學院,他們在 1967 年共同創作了標誌性的“活體雕塑”藝術,此後一直以組合形式進行創作。這次展覽展出他們的《URETHRA POSTCARD PICTURES》(2009 年)。此系列利用售予遊客的英國明信片重覆展示“一個有稜角的尿道符號”。作品由多張明信片排列成長方形,中央又有一張明信片,這個形狀模仿的是神智學家 C. W. Leadbeater(1854 – 1934 年)在簽名旁使用的代表性愛的符號。吉爾伯特與喬治將這一具暗示作用的符號極端簡化成為網格形式,以此探討不受關注的議題和不受歡迎的群體。
劉韡(生於 1972 年;現於中國北京工作與生活)的藝術實踐集中於探討 21 世紀的社會政治學概念,例如當代社會的內在矛盾、發展中城市和城市景觀的轉變歷程等等。他在雕塑和裝置作品中常常使用現成品,卻將其語境重置,通過其材料本身建構全新的意義。他經常利用幾何和建築形態來比喻城市環境。此次展覽聚焦於藝術家從 2013 年開始創作的大型懸掛雕塑《Exotic Lands》系列。該系列所運用的重覆、對稱、幾何等形式都是劉韡作品中的基礎元素。
安吉爾.奧特羅(1981 年生於波多黎各桑圖爾塞;現於紐約布魯克林工作與生活)最為人熟知的是他重視過程的創作方式。奧特羅不斷嘗試新技法,革新繪畫的類別。他的繪畫既非純粹抽象,也不重於形式,而是在實踐中將過程概念放在最首要的位置,促使觀者在形式之外對繪畫內容的深思。這次展覽展出藝術家創作於 2014 至 2015 年的《Landscape Transfer》系列。在創作時,奧特羅運用數碼技術將一張攝影圖像轉化為木刻版畫常見的線條紋樣,然後用矽膠將線條輪廓描到麻布上,再用粉末顏料覆蓋具有粘性的表面。奧特羅將圖像拆解為線條,再選擇性地組成一系列作品。這種將圖像重制、模糊處理的過程和動作是奧特羅創作的關鍵要素。
羅賓.羅德(1976 年生於南非開普敦;現於柏林工作與生活)以其多樣化的實踐開辟獨特的創作理念。他所運用的媒介包括繪畫、表演、攝影、影像、音樂等。作為具有反叛精神的年輕藝術家,羅德最初受到街頭塗鴉的啟發,在公共空間進行未經許可的創作。此後,他的實踐逐漸受到其他藝術家的影響,包括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的極簡墻面繪畫、1970 年代維托.阿肯錫(Vito Acconci)及布魯斯.瑙曼(Bruce Nauman)的表演藝術、以及早期藝術史中埃德沃德.邁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的定格影像等。在《Four Plays》(2012-2013 年)以及《Dragon》(2015 年)等作品中,藝術家將多幅二維攝影圖像以連環排列,展現作品中人物的動態。與此同時,網格系統有利於藝術家更清晰地闡釋作品所探討的社會議題。羅德常常強調其作品具有互動和合作的特性:“街上人們對作品產生的反應和回饋,以及這一具體過程中的特殊語境,都是作品敘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