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里爾·貝爾特蘭(1985 年生於委內瑞拉加拉加斯;現常駐佛羅里達州邁阿密)以其獨特的抽象創作方法而聞名。經過密集的勞動過程,使用塗料堆積成雕塑,挑戰了傳統媒介的概念。藝術家以一種詩意的方式融合了繪畫和雕塑,他在物化色彩的複雜形態,同時「抵製其成為圖像」。在藝術史的語境中,貝爾特蘭將他的作品置於拉丁美洲現代主義和美國戰後繪畫的影響之間,消解了圖像與物體、表面與實質、平面與結構之間的對立鴻溝。同時,貝爾特蘭的作品也並非僅停留在圖像或光學的體驗,隨著他對感知經驗的探究,他的作品記錄了藝術勞動的行為,將時間的流逝可視化,既是作品又是檔案。
藝術家的作品表面由一層層乾透了的油彩組成,從而形成了振動的光學效果。貝爾特蘭為此定制了專用的模具,並將顏料倒入其中,讓顏料隨著時間的推移變硬變乾。他有時也會將一些物質倒入模具——比如他工作室裡剩餘的材料或碎屑,以此在作品中引入「干擾」因素。他重複這個過程數月甚至數年,油彩層層凝結和積累。然後,藝術家取出模具,用一台定制的機器將模具下產生的物質——帶有漩渦和顏色層的硬塊——切成條狀。這些條狀物以大膽的平面構圖被排列,往往附著在一塊木板上。貝爾特蘭的許多作品都考慮了顏色特定組合之間的相互作用,並將其描述為「代碼面板」,視作一種獨特的視覺語言,充滿各種圖像的可能性,而並不只是在描繪單一的圖像。
洛里爾 · 貝爾特蘭出生在加拉加斯,15歲時搬到了邁阿密。他說有幾位委內瑞拉藝術家對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例如,他指出了他條狀油彩的物理性與格戈(Gego)提出的線條作為物質的概念有著關聯,而他視覺效果復雜的構圖也與委內瑞拉藝術家發起的歐普藝術與動態藝術運動相呼應,傑蘇斯 · 拉斐爾 · 索托(Jesus Rafael Soto)、卡洛斯 · 克魯茲-迪斯(Carlos Cruz-Diez)等藝術家的作品深深地嵌入了他的視覺記憶中。作為一名移民至邁阿密的藝術家,貝爾特蘭將他的作品置於美洲藝術史和傳統的交匯處。他指出了與一些美國戰後藝術家的重要關聯,比如傑克 · 惠滕(Jack Whitten)的材料實驗、琳達 · 本格利斯(Lynda Benglis)的乳膠雕塑、艾格尼絲 · 馬丁(Agnes Martin)的有機網格、傑克遜 · 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作品中的平板式畫面概念、馬克 · 羅斯科(Mark Rothko)對色彩表現潛力的探索、羅伯特 · 莫里斯(Robert Morris)對隨機和重力的把握,等等。
洛里爾 · 貝爾特蘭在探索色彩的光學效果時,主張色彩物質性與其背後勞動和過程的關係。在其實踐中,貝爾特蘭研究了顏色和光線如何附著在物質和形式上,以暗示觸覺和身體的存在。藝術家痴迷於色彩的方式——由光產生,並附著在物質上。貝爾特蘭的創作源於他最初對調色板上乾涸顏料體的迷戀,他的作品也藉鑑了一種集成的美學,關注藝術創作中的殘餘物及顏色留下的痕跡。
作品中一層又一層的顏料,記錄著藝術勞動的行為,也將時間的流逝可視化,顯現了一種緩慢而苛刻的物理過程。藝術家表示,他之前在建築、製造和安裝方面的工作經歷持續影響著他的藝術實踐和與物質性的關係,而藝術勞動之所以和其他形式的勞動有所不同,便是由於其可見性。貝爾特蘭的作品便是體現了這種勞動和體力的消耗:「常規的勞動需要隱形。如果你能看見一堵牆是如何被塗抹的,那就意味著這工作很糟糕。」他說:「藝術勞動是為了被看到,或者說是為了暴露自己。」
貝爾特蘭(Beltrán)畢業於新世界藝術學院 (New World School of the Arts)並獲得美術學士學位。他近期的個展包括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的CENTRAL FINE畫廊的「日上處,地下在」(2022年)、邁阿密的藝術與設計博物館的「構築色彩」(2021年)於,以及邁阿密的CENTRAL FINE畫廊的「新舊繪畫」(2020年)。貝爾特蘭的作品也參加了許多重要的聯展,包括邁阿密的弗洛斯特藝術博物館的「剪裁:1970年代至今美國的抽象藝術」(2019年)、邁阿密的當代藝術研究所的「GUCCIVUITTON」(2015年)、北邁阿密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T.A.Z.」(2015年)、邁阿密的佩雷斯藝術博物館的「全球定位系統:城市幻想」(2014年)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織物工作室與博物館的「液態物質」(2011年)。貝爾特蘭是藝術家自行運營畫廊及團體「Noguchi Breton(前身為GUCCIVUITTO)」的聯合創始人。他的作品被多個著名的私人和公共收藏,包括邁阿密的德拉克魯茲收藏、邁阿密的當代藝術研究所和邁阿密的佩雷斯藝術博物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