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木畫廊欣然呈獻納利•華德(Nari Ward)與羅賓•羅德(Robin Rhode)的首個雙人展。是次在立木畫廊香港空間的特別展覽是華德於香港的首次亮相,亦開啟這兩位藝術家創作對話的先例。展覽彰顯羅德與華德與牆面互動的獨特方式,透過積累的標記,創作出滲透社會政治潛台詞的大尺幅畫作。
現居於紐約的華德以其將政治和歷史參考與個人身份相結合的卓絕能力而為人熟知,他的作品在全球極端分化的當下,帶來團結而充滿人文主義的樣貌。而現居於柏林的羅德成長於南非種族隔離時代後,社會不再受政治或社會議題支配,獨立創新的個人表達方式得到重視。透過他們的政治顛覆性作品,兩位藝術家同時為我們複雜的社會政治世界提供獨一無二的視角。
華德不久前在紐約新美術館舉辦回顧展「We The People」,備受讚譽,並樹立了其在當前主流敘事中的對立聲音。他從膚淺的詮釋和公開的政治評論中脫穎而出,對於權力被看待成二分對立觀點、其美學及文化表現形式,提出獨到的見解。華德在職業生涯的早期,利用現成品並將它們重新並置,以突出其功能性、文化聯想和隱喻潛力而為人所知。藝術家經常選用從自己鄰近社區發現的物品,由於他與這些材料有著緊密聯繫,因而讓華德能巧妙地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融入作品之中。這種方法也一直貫穿他的創作,並隨著他不斷突破其創作媒介的界限而進化,包括雕塑、及與藝術史、消費主義和社會公義議題息息相關的牆上作品。
展覽亮點作品包括華德的近作《Power Wall – Power People》(2019年),出自他經典的「鞋帶」(shoelace)系列。該系列中他用穿入牆壁的鞋帶顯示出單詞或短語。對將泛靈論與所用材料聯繫起來的華德而言,無處不在、被普遍使用的鞋帶代表一眾匿名人群。觀眾對這一材料的熟悉程度均無差異,正是因為華德優先考慮觀眾的體驗和找尋個人理解切入點的能力,而非宏偉、綜觀的意識形態或陳述。裝置呈現出握緊的拳頭圖像,即團結的普遍象徵。華德由此提供了對權力及其美學和文化表現形式的另一種考慮。用鞋帶來渲染符號不單擾亂和破壞傳統的圖像,而且更廣泛地暗示人類爭取權力和權威的趨勢。觀眾因此可重新思考面對當前逆境時,集體團結和行動的重要性和力量。
羅德以其融合攝影、表演、繪畫和雕塑的攝影系列而聞名,通過如肥皂、炭筆、粉筆和油漆等日常生活材料實現視覺敘事。羅德經常使用社會弱勢社區的牆面創作,在那裡紀錄下唯一的主角與他在牆壁所作的壁畫進行互動。羅德曾於約翰內斯堡、柏林,以及最近於耶利哥市的公共牆壁上創作作品。在一系列攝影中,演員的動作似乎改變了二維呈現,壓縮空間和時間,並將城市景觀轉變成虛構的故事板。與塗鴉和街頭藝術形成對比,羅德對創作過程而非他在城市環境中留下的東西感興趣。他循序漸進,在石料畫布上用攝影記錄敘事的發展,而畫布上同時銘刻下自己的歷史印記。
羅德的攝影作品受到動態攝影和電影早期創作方法的深遠影響,作品《S》(2014)中尤為明顯。在整個表演和攝影敘事中,字母「S」透過畫出的回形針之重複及主角的身體動作而被轉譯。羅德利用身體特性——扭轉和靈活性——在敘事過程中創造出身體、主角握在手中的紙片和字母「S」之間的想像摩擦。這裡的字母「S」指涉無窮大符號;數學中關於無窮大的符號和形式已成為藝術家的創作靈感。
羅德和華德將個人表達與更廣泛的社會經濟議題的考量融合於一起,同時指涉豐富的歷史和當代背景,展現兩位藝術家融合高低藝術形式的能力。羅德將復雜的,有時甚至對社會至關重要或分析性的內容縮減為視覺符號;用他的話來說,用藝術手段來簡化混亂。華德則在不同背景下透過鞋帶來探討與種族、貧困和消費文化相關的議題。兩位藝術家均使用日常生活材料——華德用鞋帶,羅德用肥皂、炭筆、粉筆或油漆——從而強調團結感、社區感、集體意識以及繪畫的替代方法。他們也都利用牆面(畫廊或街上)激活空間,並留下他們的獨特印記。觀者被吸引到他們的敏銳美學中,通過藝術家的表演性活動實踐,喚醒意識。
關於藝術家
納利•華德(1963 年生於牙買加聖安德魯,現居於紐約)在1989年完成美國紐約市立大學亨待學院的文學士課程,並於1992年完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藝術碩士課程。華德曾舉辦多個個人展覽,包括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休斯頓當代藝術博物館(2019年)、美國紐約新美術館 (2019年)、美國波士頓當代藝術協會(2017年)、美國紐約蘇格拉底雕塑公園(2017年)、美國費城巴恩斯基金會(2016年)、美國邁阿密佩雷斯美術館(2015年)、美國薩凡納設計學院藝術館(2015年)、美國巴頓魯治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藝術博物館(2014年)、美國費城紡織工房美術館(2011年)、美國北亞當斯馬薩諸塞州當代藝術博物館(2011年)、美國波士頓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博物館(2002年)、美國明尼亞波利斯沃克藝術中心(2001年和2000年)。華德的作品曾參加過多個群展,包括美國康涅狄格奧德裏當代藝術博物館的 「Objects Like Us」(2019年)、美國紐約巴裏奧博物館的「UPTOWN: nastywomen/badhombres」(2017年)、美國紐約哈林區畫室博物館的「Black: Color, Material, Concept」(2015年)、意大利米蘭那不勒斯王宮的「The Great Mother, the Fondazione Nicola Trussardi」(2015年)、美國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的「The Freedom Principle: Experiments in Art and Music, 1965 to Now」(2015 年)、美國新美術館的「NYC 1993: Experimental Jet Set, Trash and No Star」(2013年)、美國紐約所羅門古根漢美術館「Contemplating the Void: Interventions in the Guggenheim Rotunda」(2010年)、美國紐約惠特尼雙年展(2006年)、德國第 11 屆卡塞爾文獻展(2002年)、紐約哈萊姆畫室博物館「Passages: Contemporary Art in Transition」、長島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PS1分館「Projects: How to Build and Maintain the Virgin Fertility of Our Soul」、紐約惠特尼雙年展(1995年)和意大利威尼斯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Cardinal Points of the Arts」。
華德的作品可見於多個國際公營和私營收藏,包括美國紐約水牛城奧爾布賴特•諾克斯藝術館、美國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丁布蘭頓藝術博物館、美國紐約布魯克林藝術博物館、美國阿肯色州本頓維爾水晶橋美國藝術博物館、意大利都靈現當代美術館、美國麻省波士頓當代藝術學院、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現代藝術館、美國洛杉磯當代藝術美術館、盧森堡現代藝術博物館、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美國杜克大學納什美術館、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美國邁阿密佩雷斯美術館、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速度藝術博物館、美國紐約哈萊姆畫室博物館、美國明尼亞波利斯沃克藝術中心以及美國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
華德曾經獲得多項榮譽和獎項,包括美國紐約維爾切克基金會維爾切克藝術與人文科學獎(2017年)、美國芝加哥喬伊斯基金會的喬伊斯獎(2015年)、羅馬美國學院頒發的羅馬獎(2012年),以及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1998年)、波洛克-克拉斯納基金會(1996年)和美國國家文藝基金會(1994年)的獎項。他多次獲得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的榮譽委托。
媒體垂詢:
Johanna Lou: j@mmetaphor.com (香港)
Sarah Levine: communications@lehmannmaupin.com (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