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6月26日(星期五)晚上6至8時
立木畫廊欣然呈獻自新型冠狀病毒流行以來的首場展覽「be/longing」,匯聚海蒂.布赫(Heidi Bucher)、嘉芙蓮.奧比(Catherine Opie)、安吉爾.奧特羅 (Angel Otero)和徐世鈺(Suh Se Ok)的乳膠雕塑、攝影作品、紙本作品和畫作。鑑於最近世界各地均採取自我隔離的措施,是次展覽將會探討每位藝術家如何以不同方式,處理因性別和性向歧視產生的孤立感覺、對家人和家鄉的思念,以及疏遠所屬社群的感覺。展覽名稱包含的文字遊戲不但呼應人類對歸屬感的需求,也反映大眾於孤獨時對陪伴與聯繫的渴望。
所有參與「be/longing」展覽的藝術家均以個人的方式,探討聯繫、歸屬與孤立的主題。奧比為LBGTQ+社群拍攝散發莊嚴氣息的照片,讓大眾認識這個經常被忽略的社群。奧特羅則透過花耗大量人力的創作過程,以矽氧樹脂和石墨粉創作其家人朋友的抽象作品,藉此探索記憶的雜亂本質和隨著時間變化的方式。徐世鈺將人物形態簡化至最基本的元素,以墨水創作一系列紙本作品,刻劃孤獨或相連的人物,以代表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係。至於布赫的作品則完全不加入任何人物,以乳膠捕捉家居空間與物品的印記,展示居住者殘留的痕跡。
奧比(1961年生於俄亥俄州桑達斯基,現居於加州洛杉磯)以批判方式思考歸屬和群體的概念,她於1990年代以一系列名為《存在與擁有》(Being and Having) 的工作室照片嶄露頭角。在早期探索個人與群體身份的作品中,她的模特兒均為同性戀和跨性別的男女性朋友和藝術家,當中許多人都與洛杉磯和三藩市的性虐戀皮革次文化相關。從那時起,奧比一直試圖重構圍繞次文化的批判性(並往往帶有負面意味)語言,藉此突顯這些社群和人士的高尚品格。她在《Rocco》(2012年)中運用傳統的明暗對照技法,結合黑色的罩布和充滿戲劇感的燈光,指示主角擺出充滿象徵意義的姿勢,從而傳達强烈的情感,並且不設背景,令臉部和軀體的細節更加突出。在《Rocco》中,人物的臉部隱藏在陰影之中,而紋上「tender hearted」紋身的上半身則成為照片的焦點所在。奧比捕捉羅科 (Rocco) 等人物深層次特徵的能力,推翻了大眾以貌取人的假設,邀請觀賞者以更開明的方式欣賞奧比鏡頭下的人物。
在過去十年,奧特羅(1981年生於波多黎各聖胡安,現於紐約布魯克林居住和工作)曾試驗無數藝術體裁和風格,例如具象(靜物、家居室內場景和風景)、純粹抽象,以至兩者的組合。雖然他以畫家的身份而為人熟悉,但其實他也稱得上是一位收藏家,對物料、歷史、回憶、隨手拾獲的物品和重新發現的童年照片深感興趣,他更會將這些照片融入畫作之中。2014年創作的《Las Minas》便是奧特羅透過繪畫探索回憶概念的代表作。他從一張私人照片開始,以數碼化的方式將影像簡化成類似蝕刻或木刻的極簡線條圖案,然後用矽氧樹脂在麻質畫布上勾勒輪廓,再在矽氧樹脂表面灑上石墨粉。從原圖到抽象的視覺轉變就像一個隱喻,指出我們的回憶和對過往空間和人物的懷念和思念,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更模糊。
徐世鈺(1929年生於韓國大邱,現於韓國首爾定居及工作)因為對人類之間的互動和關係極感興趣,啟發他在1949年開始繪畫人像。名為《人們》(People)的系列是他在1970年代末的重要創作,他深受出國旅行時的孤單感覺和與人聯繫的經歷影響,以簡化的方式描繪人物,藉以探討不論任何年齡、身處任何地點和人生階段的人類之間複雜的相互關聯。即使徐氏描繪一個形單隻影的人,但圖像卻看似構成一個虛構人群的一部分,予人「裁剪」圖像的觀感。在《人》(Person)和《跳舞的人》(Dancing People)系列中,徐氏以寥寥數筆描繪人物,這些簡化的筆觸呈現完整而含蓄的人像,猶如「化作符號的人類」。在《Dancing People》裡,富有表現力的簡單鬆散筆觸,展示舞動的人體。在《人》系列,不停重複的形狀亦類似韓文「人」的第一個子音(사람裡的ㅅ)及漢字「人」。徐氏對人物獨處的描繪與快樂的群體形成反差,讓我們反思屬於一個群體的力量和慰藉,以及孤立的真實影響。
布赫(1926年生於瑞士溫特圖爾,1993年卒於瑞士布倫嫩)暫居美國後,於1973年回到瑞士,搬到蘇黎世一個前身為肉店的地方,並將地庫(冷藏庫,又名「博格」(The Borg))用作工作室。離婚不久的布赫獨自生活,並在這段時期開始創作《剝皮》系列(Skinnings),將她身處的空間變成乳膠雕塑。替房間「剝皮」的過程非常艱辛,她在相關空間鋪上紗布和塗上多層乳膠後,將牆上或地上半乾的乳膠撕下,過程中小心地保持適當的拉力,以防物料撕裂。在《Door of the Borg, detail》及《Untitled (The Parquet floor of the Herrenzimmer)》中,布赫以自己的工作室和父親書房的地板創作小型的細緻乳膠雕塑。布赫把貝母混入乳膠中,將這些家庭空間的碎片當作當代文物保存,也塑造出類似皮膚和帶有珍珠光澤的表面。這個過程不但記錄了物料的痕跡和缺陷,亦呈現人們曾在其空間生活過而留下的實際痕跡和個人歷史,作品彷彿成為替代品,代替與物品互動的身軀,又或可能紀念曾愛過和逝去的人。
作品垂詢:
inquire@lehmannmaupin.com
媒體垂詢:
Sarah Levine, Global Director of Marketing & Communications
communications@lehmannmaup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