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昢(1964年生於韓國瀛洲;於韓國首爾定居)從事於各種媒體 – 從繪畫、雕塑、表現藝術,裝置和視頻 - 透過媒體審視人類意識的覆雜性,以及歷史裏的神話和民間傳說。她研究二元性之間的邊界空間如個人和集體,以及人類矛盾的情感,如孤立和幽閉恐懼癥。她的裝置和雕塑探索大命題,例如通過科技進步實現烏托邦,以及經常導致對敵托邦的質疑和失敗結果。雖然材料和內容有所不同,但這些作品在結構系統上是統一的 – 從個體到涵蓋城市和烏托邦社會的更大的框架。對李昢來說,人類對科技的迷戀最終指向人體和人類追求永生的欲望,她的作品之中經常以機器人的形式存在 – 有機和機械的混合體 – 最接近人類理想的形態。她將機器人隱喻為社會對科技態度;同時是完美之物和怪物。
李昢在1987年於弘益大學獲得雕塑美術學士學位。她曾舉辦多個個展, 包括美國佐治亞州薩凡納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博物館(2019年)、美國倫敦海沃德畫廊(2018年)、德國柏林馬丁-格羅皮烏斯博物館(2018年)、韓國Art Sonje 藝術中心(2016年和2012年)、美國溫哥華美術館(2015年)、法國巴黎東京宮(2015年)、韓國首爾國家現當代藝術博物館(2014年)、廬森堡大公國現代美術博物館(2013年)、日本東京森美術館(2012年)、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2007年)、多倫多The Power Plant當代藝廊(2002年)、美國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2002年)和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1997年)。李昢的作品亦在重要的群展和雙年展展出,包括香港大館當代藝術館的「Phantom Plane, Cyberpunk in the Year of the Future」(2019年)、英國倫敦韓國文化中心的「Negotiating Boundaries」(2019年)、瑞典斯德哥爾摩Bonniers Konsthall的「Cosmologic Arrows」(2019年)、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2019年)、美國波士頓當代藝術學院的「Art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1989 to Today」(2018年)、韓國大邱美術館的「Score_Music for Everyone」(2017年)、韓國首爾美術館的「X: Korean Art in the Nineties」(2016)、第20屆悉尼雙年展「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 – it’s just not very evenly distributed」(2016)、美國紐約所羅門古根漢美術館的「古根漢的當代藝術」(2015年)、第10屆光州雙年展「Burning Down the House」(2014年)、新奧爾良雙年展「Prospect 1: A Biennial for New Orleans」(2008年)、第10屆伊斯坦堡國際雙年展「Not Only Possible, But Also Necessary: Optimism in the Age of Global War」(2007年)、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的「dAPERTutto」(1999年)。李昢的作品可見於多個國際公營及私人收藏,包括美國洛杉磯郡美術館、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日本東京森美術館、美國休斯敦藝術博物館、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韓國首爾國家現代美術館、美國紐約所羅門古根漢美術館、英國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美國明尼亞波利斯沃克藝術中心。
1999年,李昢在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獲得榮譽獎,表揚李昢為韓國參展和哈洛·史澤曼策展的國際展覽的貢獻。2014年,她獲得光州雙年展的Noon藝術獎 - 獎項給予雙年展中最具實驗性的作品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