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什莉·比克頓(1959年生於西印度群島巴巴多斯)在1982年畢業於加州藝術學院,後於紐約惠特尼美術館攻讀獨立研究課程。他是藝術團體Neo-Geo最初期的成員,同時也是至今引領紐約東村藝術圈、對新一代藝術家影響深遠的人物。其作品在全球各國的大型美術館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及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裏展出及收藏。他目前於印度尼西亞巴裏定居及從事藝術創作。
在美國創作的當其時,比克頓設立了他的品牌「Susie」,並持續將其納入他的藝術創作當中。比克頓在他早期的自畫像放置「Susie」的標志和其他日常常見的商標,例如:萬寶路、「Fruit of the Loom」和雷諾。比克頓以這種手法探究消費者社會的價值和複雜性,並表現出消費者自己為商業品牌累積的價值。同時,他制作了數個融合「Susie」標志和顯示市場價值波動的電子屏幕。
比克頓曾舉辦數次個人展覽,當中包括倫敦的紐波特街畫廊(2017年)、紐約FLAG藝術基金會(2017年)和西班牙桑坦德Palacete del Embarcadero(1997)。他亦曾參與多個群體展覽,包括美國華盛頓特區赫希洪博物館和雕塑園的「Brand New: Art and Commodity in the 1980s」(2016年)、美國紐約惠特尼美術館的「Human Interest: Portraits from the Whitney’s Collection」(2016年)、法國第戎Le Consortium的「L’Almanach 16」(2016年)、德國慕尼克布蘭德霍斯特博物館的「Painting 2.0: Express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2015年)、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Ileana Sonnabend: Ambassador for the New」(2013年)、英國康沃爾泰特聖艾夫斯美術館的「Aquatopia」(2013年)、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沃克藝術中心的「The Living Years: Art after 1989」(2012年)、巡回美國芝加哥當代美術館、明尼阿波利斯市沃克藝術中心和波士頓當代美術館展出的「This Will Have Been: Art, Love & Politics in the 1980s」(2012年)、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的「Postmodernism: Style and Subversion 1970-1990」(2011年)、美國紐約新美術館的「Skin Fruit: Selections from the Dakis Joannou Collection」(2010年)、英國倫敦泰特英國美術館的「Pop Life: Art in a Material World」(2009年),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的「Allegories of Modernism: Contemporary Drawing」(1992年)、美國密爾瓦基美術館和的休斯敦美術館「Word as Image: American Art 1960-1990」(1990 - 1991年)以及美國紐約惠特尼美術館的惠特尼雙年展(1989年)。其作品可見於多個國際公營及私人收藏,包括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美國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日本東京原美術館、加拿大溫哥華美術館、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沃克藝術中心及英國倫敦泰特英國美術館。